华严经净行品讲记:前行–学佛的基本观念(四)

原创 唐望四爷  2020-03-08 14:38  阅读 9,143 views 次

华严经净行品讲记:前行--学佛的基本观念(四)

(资料来源: 华严-生命的故乡/海云法师)

接下来谈该用什么法子进入这个境界?还是刚刚那句话:“放下身心世界。”具体的说就是要用“佛华严”的方法来进入。佛是已经成就的人,根据传统的定义,佛是自觉觉他、究竟圆满的人,全名是佛陀耶。我们再用较现代化的语言来诠释。

第一、具有醒过来的意思。人都是在大睡中,活在梦里,需要醒过来。有句话说:“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”,觉就是醒的意思。

第二、具有高度的警觉性。要有警觉性才醒得过来。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不够,所以警觉不到贪、瞋、痴,也由于觉知不够,所以人生大梦也就醒不过来了。

第三、含有一种“去瞭解”的特性。“瞭解”不同于“知道”。刚刚讲过,我们是处在一个意识形态下的情形,大部分的中国人如果家中有人过世,多半会请个和尚来念经超度;如果是基督教徒,大概会请牧师来祈祷。这都是意识形态。如果什么信仰都没有的话,可能会一时慌了手脚,不知该怎么办才好,找到信佛的就用佛教的方法,找到信基督教的就用基督教的方法,不管怎样都受境界所指导,我们称之为定型反应。固定型式的反应,起因于对事物的瞭解性不够。什么是瞭解性?事情来了,不预设任何立场,针对事情本身去瞭解,该怎么办便怎么办,就这么简单。但实际上却也不容易,这需要极高的禅定功夫与圆满的智慧才做得到,佛陀就是如此。

境界来临时,只针对境界本身做反应

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?举个例子,上回曾谈过学佛人应修行禅定功夫,定慧要等持。“定”要如何修呢?方法很多,原则上不能用思惟意识形态思考,因为这种思考是妄想。也不能空心静坐,百物不思,此亦为邪见。必须提起话头,拿出题目,而且照得清清楚楚,很自然的就会在此提起正念,因定发慧。刚开始时很难成就,几次以后,不管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都有办法很快的找到答案。

佛就是这样,境界一来,马上入定,答案立刻现前。我们是境界一来马上迷糊,当境界到了,却无法将境界现前,就不能很快的转成题目,也就不能解答,就像小孩子做应用问题一样,问题读了好几次,就是不会转变成计算题,也就永远没有答案了。我们也要一再的经过训练才有办法解答。

曾经有一个外道不满释迦牟尼佛,有一回来到世尊面前,瞪着眼朝他吐了一口口水。世尊抹去了口水,反问道,你是不是还有很多话要跟我说?弟子们和阿难都很生气,认为这个外道很不礼貌,应该痛打一顿才对。大家想想看,我们又会是怎么样的反应?

我们多半是先看到这个现象,觉得他很不礼貌,侮辱了世尊,于是便从侮辱的地方找出反应。可是世尊不这么解释,境界来临时,他只针对境界的本身做反应。他并没想到这是侮辱,只想这一定是因为那个外道很生气,气得说不出话来才吐口水的。

吐口水也是一种表达的方式。古人说人在高兴的时候会手舞之,足蹈之,以此表示欢欣喜悦。吐口水则在表达恨,既然有恨,那一定有很多话要说。世尊从事件上做瞭解,刚刚吐口水的那个人已经消失了,被吐口水的那个人也不见了,剩下的是你我两个新的人。这便是针对事相的本身来看事情,不带任何意识形态。

意识形态愈强的人,愈是低级的凡夫,同样的,愈是低级的人,也愈强调意识形态。原因就在没有办法针对事情的本身做自然的反应。而这需具有高度的瞭解性,一般人缺乏对事件本身的瞭解性,只好引用古代的教条,老把孔夫子说的那一套原封不动的搬出来;孔夫子所说的道理本身并没错,但我们老把那些教条拿出来用;就好像知道从前有个医生很有名,但医生已经死了,现在你生病了,便跑到医生家里去随便翻出一张药方,根据药方下药,而不管这个药方是在什么病况下开给什么人的,这便是以过去的意识形态做为现代的生活准则,很容易使人脱离现实。过去的意识形态并非全不能用,但要先经过一番调整才行。

佛的光明等你来感受

第四、佛有光明一照的意思。光明是指生命的能量,不是日光、不是月亮、也不是灯光,但其光明却远远超越之,因为它照亮了生命的每一个角落,没有死角。我们到处都是死角,尤其是睡觉的时候,严重的一辈子都生活在黑暗中,因为我们缺乏智慧的光明,偶尔有一点可能的星光,那是因为接触了佛法,但有没有让它持续下去呢?能不能将自己点燃起来,让光明遍照自己的每一个角落?佛陀不但能把光照耀到自己,还能照耀每一个人的身上,使每个人充满生命的光辉,大家能不能感受到?

举一个例子给各位参考,顺便教教大家读经的时候如何享受佛光普照。现在我们正在讲<净行品>,各位回家可以天天读,读到讲完为止,当作结界。这时候活佛会出现对你讲经,但你要懂得接受,你可以坐在客厅、餐厅或卧室里(有佛堂当然最好),刚开始尽量不要让人干扰(如果功夫够的话,人愈多愈好,表示菩萨海会),让自己的心宁静下来,去感受当下的情境。不管喝茶、喝开水、还是喝牛奶、喝咖啡、或是吃东西,你不要想太多,只要好好去享受,享受这当下的时光。不要以为只有你一个人,细细去体会现在佛在跟你讲什么?佛在对你讲经说法!

刚开始可能没什么感觉,慢慢的一定能体会得到,为什么经文上说“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”哪里哪里,与大众比丘多少人…。那个“如是我闻”是说我到达这样的境界,“一时”就是我到达这个境界的那个时候。现在你坐在客厅里,有没有进入那个境界?一旦进入了,那个“一时”就出现了。好好的去感受、去享受这个境界的来临,以这个诵经的经验,便会发现这个“如是我闻,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”的情况自然就带进去了。

可惜我们缺乏训练,老是自怨自艾生在末法时期,无法亲聆佛陀讲经说法,福报很差,却不知道要与佛沟通,当下就可以做到。任何时候,不论搭车走路,一面走一面观想境界现前,佛就与你同行,佛的光明也照到你身上了。不要以为佛光一定是很大一团光照出来,不是的,它是从你的内心深处转变过来的,遍洒于心扉之上。此境界之美,只有靠自己去感受了。

第五、是具有贯穿的意思。光明一照犹如一朵花,绽放出生命的光芒,所以我们供养花及花蔓等等。贯穿就是把好多花串在一起。从佛开始,经过菩萨一直到我们这里,整个串连起来,就是因陀罗网境界门,珠珠相照,重重无尽,好像人不断的醒过来,精神愈来愈好,警觉性更高,瞭解性更强,整个生活的存在境界是美好不可思议的。这就是贯穿性。

佛的境界如何达到?要用“华”与“严”

可见佛陀的含义非常广,绝不是自觉觉他、觉行圆满等一、两个定义就可以照过去的,大家可以朝各方面去穷究。而佛的境界要如何达到?就是要用“华”与“严”。

“华”即花,代表因。花有许多意义,最重要的是它代表了生命的巅峰状态。一棵树开花,就是它生命最饱和、能量最充满的时候。开花以后就会结果,所以也是生命中最美的时刻。大家要用自己生命的精华来投入,不要等到七老八十了再来学佛。

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学佛是一种衝动,因为还没有成熟,四、五十岁以后大多受过挫折了,这时学佛常是为了寻求寄讬与安慰,可是在这种心境下要寻找佛法的真意,却往往会有排斥感。并不是说年纪大的人不能学佛,而是需要勇气把那个排斥感与不相应的部分做一个调整。因为生活歷练到某种程度,已有很深的意识形态,佛法就是要破除这些意识形态;但人很奇怪,当佛法愈要来破坏你的意识形态,你反而会愈巩固,这就是“所知障”。

三十到四十岁之间,正是要建立意识形态的时候,这个时候学佛,若能有一个正确的引导,就如同花蕾正要开放,将它导正了,会开得很美。这也正是人生最美的阶段,因为这个时期心境比较稳重,比较踏实,实事求是,对事情会有入木三分的看法,不像二十岁小孩子那般轻浮,趾高气昴。四十岁以后又已经定型了,很难突破,所以三、四十岁之间是生命最光辉的时候,也是学佛的最佳时机。

以这样的情况,带着如花的种种特性,像花有芬芳、亮丽、鲜艳、柔软的意义,也就要让我们的心自然的舒展,不要扭曲,而花瓣柔软不能用手捏,就像我们的心,不能用贪、瞋、痴的手去捏一样。严是庄严、严饰,以这样的心情来发展庄严。而花又有很多种,并非仅有一种,所以原文说杂花庄严,用各种花都可以。这表示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、行住坐卧各个方面,任何角落都可以发心学佛。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同,所发的愿也不一样,不同的愿代表不同的花,所以就用各种不同的花来庄严佛果的方法来成就大方广的境界。但是庄严本身是个问题。

行者要有敞开的心胸

我们学佛人自称为行者,那么做为一个行者必须具备那些条件?首先修行人在心理上绝对比普通人更正常,因为他的人性能充分的流露。以个人而言,若要真正修行,若想对佛法有真正的认知,必须具备几个条件。

第一、要有敞开的心胸,完全接纳一切境界,来修成一个自然自在、健康健全的人,不可以闭塞。所谓闭塞,就是有意识形态,就是被定型了。

第二、修行人的生活是一种存在的、当下的生活。假设性的生活是意识形态的生活,修行人没有什么假设,对事实的环境具备了瞭解性,当下这个就对了。像孩子般的天真,该哭的时候就哭,该笑的时候就笑,该吃的时候就吃。即使是六斋日也是佛教社会的惯性,也还是一种社会规约,并非真正修行,更何况这只是印度人的习惯,传到中国便沿用下来了。但是有时候在团体中有那样的约束,就得那样的遵守,因为这是共同的生活。就像开车,大家都靠右边走,你偏要走左边,那岂不是一场混乱?

又好比济公,他绝对是一个存在于性情生活中的人,却无法见容于僧团,他“酒肉肠中过,佛祖心中坐”的言行,在那个时代的约束下是行不通的。你虽有成就,那是你的事,并非师兄不识这位成就者,而是他在僧团中会产生不良的示范效果。所以站在团体的约束立场,只有请他离开,这并不为过。群体与个体的立场不同,修行人重视个性,但是在个体尚未成就以前,得按照群体的规约,待有所成了,便可以出去发展。这个时候的发展,是随心所欲不踰矩的。可见这个目标不一定如孔夫子所说七十岁才达到,只要好好修行,真实的生活,三、五年便可成就。

第三、一个行者应该富有创造力。他的生命是活泼的,而非死气沈沈。按一定的章法、一定的条规做事的,是道德家。修行人则否,修行人是要让生命充满能量,让它充分地发挥、展现出来,但是这个展现并不为什么目的。就像花开,它从不为谁、为什么目的而开,它就是开了。

将我们生命的花蕊,透过修行人的展现来完成佛的境界,在这三者的结合下便能进入“大方广”的世界。这是我简单的将这三个部分,用这样的解释向各位说明,希望各位能够感受到。

[太菲瑪 開運 前世今生楚茜茜]微博https://weibo.com/coca3337

支付寶打賞 微信打賞

如果文章對您有幫助,歡迎打賞佈道者!
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唐望四爷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评论已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