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严经净行品讲记:前行--学佛的基本观念(二)
(资料来源: 华严-生命的故乡/海云法师)
佛乘
第五个是佛乘。这样前后加起来一共有五个,称五乘佛教。“佛乘”是直接修成佛的部分。我们现在分两点来介绍,与一般人的观念不大相同。
第一、佛是直取佛果的,直接达到佛的果位的部分。站在这个立场来看,不论共外教或不共外教都要放下。至于成佛所需具备的条件,就是所修行的必须与道的本体相应,也就是刚才说的学佛所发的心。发心不同所得的果报也不相同,甚至也有可能下地狱。譬如发瞋恨心,以七情六欲、名闻利养之心来学佛都不会有好果报,所求来的都不见得是佛、菩萨所加持的,反而是鬼神来帮忙的,到时候副作用可能很大。
如果所发的是正确心(声闻乘以上是正确的,人天乘以下有很多并不正确),总之希望能与“道的本体”相应。不管是为了成佛来学佛,还是为了广度众生,或是为了明心见性,了生脱死,出离三界,往生极乐都可以,其先决条件就在于所做的功课处处都要与这些本体相应,才容易成就。佛乘主要就是从这个地方下手而直接来谈修行法门的。
第二、就是佛乘的佛法与前所说菩萨乘的佛法不大一样。菩萨乘重因,因种了,果自然就到。佛乘的特点则是因果同时,而非先因后果。可以举因而果成,或是举果而因成,所以因果可以同时并进。这一点一般人很难体会。佛法中讲道,如果发心学的是佛乘的话,初发心时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就是无上正等正觉。这个初发心是怎么发的呢?以后慢慢再谈。
五佛乘法中,佛乘是不共外道的,它与外道完全不一样。至于该如何修行呢?现在我们所修学的华严宗,特别强调佛乘而不是菩萨乘。虽然修什么因得什么果,是菩萨乘的基本定义,但在华严来讲,修什么因,什么果就同时出现。
“此是普贤境,此是普贤行”
此话怎讲?过去我们常提“此是普贤境,此是普贤行”的境界,这是绝对算数的。再从华严三资粮来谈,学佛,尤其是学华严,首先就是要有“信心”,相信人人皆有佛性,相信人人皆当成佛,我也有佛性,我也当成佛。不但人人,一切众生都一样。不但将来当成佛,现在就是佛。可是我们都看不出来,因为我们用的是颠倒心,而非觉悟心。这个颠倒心与觉悟心的差别何在?大家都想到极乐世界去,极乐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?现在大家注意听,把刚才所说的观念与事相之间的关係联结在一起看。
经典告诉我们,极乐世界黄金为地,宝树成林、七宝池、八功德水,好美啊!阿弥陀佛身相金色,眼睛呈绀青色,犹如四大海水。想想看,今天若真有这样一个阿弥陀佛站在忠孝东路口,大概见到的人都会昏倒。什么是极乐世界?就是当我们的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都是清净、平等、没有分别的时候,就是极乐世界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脚所踩的地真的就是黄金所成的吗?我们就没必要做这种想法了。因为此时的地已是清净平等无分别的,既然如此,石头与黄金不是一样吗?站在修行、性起的立场来看是黄金,站在修养的立场来看是砂石,然而佛法都是向上提升的,所以举例来讲都是黄金为地,若讲砂石,就是向下了,比较没有向上超越的表法与观念。
这是从砂石超越到黄金的立场来看,事实上,如果站在修行的立场,实在没有砂石也没有黄金,因为本来无一物嘛!今天假如有人说他梦到极乐世界遍地黄金,此人八成快着魔了,因为这都是幻境。至于这样的境界会不会现前呢?答案是肯定的,但必须内心心境完全改变过来,完全是清净平等无分别的时候,那样的境界就是黄金为地了。大家能不能感受?
这是一个观念问题,而非事相,佛经的文字是用来表达这种概念与观念的,若只懂得执着文字就太可惜了。事相拿来讲给老阿公阿婆或是三、五岁的小孩子听,让他们起欢喜心、欣跃心而来学佛念佛,这是可以的。可是身为一个知识分子,若还迷恋这些东西,就太执着了。如果你能产生这种心境的就是觉悟心,反之就是颠倒心了。
这个观念表达起来相当困难,在任何地方想要把佛法的这一层意义讲出来都很难,唯有读论才能真正体会,因为经典讲的都是事相,观念要靠自己转。怎么转呢?古来祖师大德在写论(经文的注解)的时候,都提到论比经难上十倍,因为论很枯躁,经文还有点故事性。像净行品一开头就设了一个智首菩萨来问文殊师利菩萨,好像两个人在对话,儘管讲的再深也还是两个人在对话。论就不同了,它可以讲出两个理论出来,没有“定力”与“慧心”是看不下去的。但是这样的训练却是必须的,只是在这个现实的时代中,想要把这个理给谈出来,确实不大容易。以上是学佛的基本概念,也是佛法上一些重要的前提性问题。
佛法,直接在心上下功夫
语言是一个令人相当头痛的问题,不讲你不知道,讲了又令人执着。也因为这种对事相的执着,许多所谓弘法的人特别喜欢讲感应。其实那些感应,用一种通用的话来讲,就是幻觉。古来大德都不曾强调他们的境界与感应,即使真有一些神异奇蹟也从来不谈。华严宗有一位祖师通理大师,住在洛阳一带,有一回上五台山去朝圣,访文殊师利菩萨。到五台的时候,已是日薄西山了。此处离大同、太原约有八百里路,若要赶下山已来不及了。天色逐渐暗下来,天气也渐渐冷了,一望四处什么也没有,便跪下来,求文殊菩萨指引一个栖身之地。就这么一拜起来,便已身在太原华严寺挂单之处了。但是在他所有的着作里从来没谈起过这件事,而是华严寺僧众记录下来的,我们才知道原来通理大师有过这样的奇遇。如果是现在,马上大小报纸杂誌都报导出来了,唯恐天下人不知。
这类事蹟在理论上绝对讲得通,但是没有修行就无法瞭解,此乃心念力的作用。没有修行就培养不出心念力,既然培养不出,哪来的感应呢?一切岂非幻觉?许多人喜欢打坐,这个一定要好好去体会,一天的次数不要多,一次或两次都可以。刚开始的一个礼拜,每次不超过十分钟,坐下后把姿势调好,单盘、双盘都可以。
静坐时牢记两个原则,第一、不要用思考推理,也不能什么都不想,否则成了空心静坐,两者都是邪见。唯一要做的就是提起一个正念,譬如说“明心见性是什么”?“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”?把“题目”或“话头”提起来,专心一意。这是第一个原则。
第二、由于刚开始时心念力不够,能够有五秒钟心不散乱的照住话头,就已经很不错了。这样五秒、十秒、了不起十五秒下来,念头一定会模糊。心念模糊通常有两种状况,一是打妄想、再来是昏沈、累了。因为心不散乱的照住相当耗体力,很快就会累了。这时要记住第二个原则:“若心他缘,摄之令返。”赶快回到主题上来。一个真正用功的人,大概可以算得出来照住五秒钟,心会跑掉三十秒,抓回来后,要再过二十秒才能回到主题。如果真能如此不断训练,那“若人静坐一须臾,胜造恒沙七宝塔,宝塔终究有坏时,静坐毕竟成佛道”,虽然只有几秒钟,断断续续,必然成佛。
这样一来一往五分钟、十分钟下来,必定浑身大汗,衣服湿透,所以修禅的不会发胖(打妄想的除外)。这种工夫十分耗费体力,会令你血液循环加速,到了某一个程度心境稍微缓和下来的时候,会发现体质已经改变了。不只是色身,内心也改变了。这个时候告诉你快开悟了,你绝对会相信,因为身心都已经经过改造了,这就是佛法,直接在心上下功夫。
“信为道源功德母”
学华严要分几个阶段来进行,<净行品>就属于第一个阶段的部分。这个阶段讲的是“信”,称“十信位”。信有发啟、开始的意义,表示一切要从根源谈起。黄河、长江都有个发源地,那生命的根源,发源地在哪里?谈学佛、谈修行都是要从生命的根本开始,因此我们要从生命的根本开始改造。因为生命的本身充满了缺点,像贪、瞋、痴、懈怠、病痛、失败、恐惧、疑惑、无力感等等,我们都要改造过来。若能从这些方面开始来讲修行,就不会太离谱了,因为你要的是一个观念,而非事相。
生命本来就不是事相,没有办法下定义。现场在座有三十个人,每一个人一条生命,可是你们知不知道这三十个人的三十条命,总合起来其实是一条命。此话怎么讲,譬如这个杯子,只要里头有清水,月亮就会映到杯子里。每个人的每颗心都像杯子里的清水,都会映现出月亮,这个月亮就是每个人的生命,每一个器皿都有一个生命,三十个器皿就有三十个月亮,他们是不是同一个月亮?月亮原本就只有一个,因个人的器皿不同,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形态就不一样了。有的有福报、有的有业报、有的欢喜、有的悲哀……器皿虽然不同,但生命的根源却相同,也就是说原始点都一样,只是所展现出来的作用各不相同。
从这个地方相信,才有办法修行,所以华严告诉我们“信为道源功德母”,这是道的根源,功德的根本,十信位中提到要发起这个信心,要有十个条件,各位可以先参考《华严净行品剖裂玄义疏》(海云继梦着),里面有详细的介绍。至于十心是什么?该如何圆满,《华严宗哲学概要》(海云继梦着)也有深入的探讨,在此不再多谈。而这十个心不是很容易得到的,要发起正信才能掌握得住。
“信”是什么呢?我们分两点来谈,第一是相信、信仰的信;第二是信心、信念的信。相信是因为外来的而相信了,信仰是对外在的一种仰赖与依靠,都是对外的,这都不是佛教的定义。佛教讲的是信心,是自己本来具有的,也是内在的。信念也是自己本来具有的坚固意志,但并非顽固的执着。譬如人都有向上的意志,就是向上的信念;中国人都有讲中国话的信念,人也都有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念,但这种追求常变成外向,就成了信仰、相信。相信祖先会庇佑子孙,这是相信。人类追求幸福美好人生的欲望,若能从自己内心建立起来,就是信念了。
如果说外来有一个什么能给你幸福,不管是人是神,都是错误的观念。以世间法来讲,师生之间学东西是讲相信的。好比到补习班为小孩找老师,通常都会找教得好,知名度高,升学率不错的老师,一个月要付多少钱都没问题。那是你对他的相信,但在学佛上师徒的关係,就不只是相信了,而是一种信心与坚强信念的问题。我们对师父、对善知识有没有足够的信心,就需要师徒间的相应了。对于老师所教的,即使他教得不错,我们还可以有自己的解法。可是对师父就不行了,师父说一就是一,没有第二句话,否则就不相应了,而变成各走各的路。至于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呢?那就得等到有成就以后了。所以相信与信心是有如此差距的。至于信心所应具足的十个条件,且留待下回再谈。
[太菲瑪 開運 前世今生楚茜茜]微博https://weibo.com/coca3337
如果文章對您有幫助,歡迎打賞佈道者!
评论已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