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世恶业一世还 修桥补路双瞎眼 ◎文/蝶
北宋年间包拯为相时发生在民间的一桩逸事。有一个村庄住着一个十来岁、腿患残疾、父母双亡的孩子,生活十分困苦,甚至靠乡邻施捨或乞讨活命。这个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河,往来村民和路人需涉水而过,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十分不便。
每当河床涨水时更是无法通行。但年復一年,谁也没想改变它。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这个孩子天天捡石头,堆在河边。人问其故,孩曰,要修一座石桥,为乡邻行走方便。众人不以为然,认为孩子在说疯话,大多哈哈一乐了之。可是日积月累,年復一年,石头堆成了小山。乡邻开始改变认识,并为这个孩子的精神所感动,投入到了捡石、采石、修桥的行动中。
乡邻请来了工匠,开始建造石桥。这个残疾孩子全身心投入其中。桥尚未建成,这孩子却在一次凿石头中崩瞎了双眼。人们痛惜、怨恨,怪老天不公。这么可怜的一个孩子,一心为大家,却招来这样的报应。可是这个孩子毫无怨言,每天摸索着在修桥的现场上干着力所能及的活。在大家齐心合力下桥终于修成了。众人欢呼喜庆之余,无不将怜惜、讚叹的目光聚向那个孤苦伶仃的原本就一条腿残疾,现在又瞎了双眼的孩子。孩子虽然什幺也看不到,但脸上露出了平生以来最欢乐的笑容。
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似乎要为这座石桥洗去浮尘,壮壮行色。可是一声震耳欲聋的巨雷过后,众人发现孩子已被巨雷击中,倒地身亡了。众人惊呆了,随后压抑不住的情感喷泻而出,叹息孩子命苦,指责苍天不公…
恰巧民间称之为青天大老爷的包拯包相爷公干至此。百姓纷纷拦住官轿为孩子鸣不平讨公道。质问相爷:好人为何不得好报?今后好人何以做得?食人间烟火的包相爷被村民情绪所带动,挥毫疾书,写下了"宁行恶勿行善"六个字后拂袖而去。
回到京城,老包将公干之事连同路上见闻奏明皇上,却隐去了自己题字一事。因为儘管心中为那孩子行善事得恶报之事十二分不解,但三思之后还是为题那样六个字觉得不妥。没想到皇上退朝后非要拉他到后宫说些私房话。原来前些天,皇上新添龙子,十分招人喜爱,可就是孩子整天啼哭,特意让老包去看看。老包见那孩子肌肤如雪,嫩白的小手上有一行字。近前一看,正是自己写的那六个字"宁行恶勿行善"。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,赶忙伸手向字擦去。
说来奇怪,字瞬间踪迹全无。皇上见皇子手上的胎记被老包抹去,别人看那行字只是一个胎记,唯恐抹去了福根,不依不饶的斥责包拯。包拯连忙跪下,口称罪臣该死,将题字一事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。皇上甚觉蹊跷,命老包用阴阳枕到地府一探究竟。
老包拯上阴阳枕到地府一遊,真相尽显。原来那孩子上世做恶多端,罪业甚大。偿还那一世罪恶需三世恶报才能还清。原来安排,第一世以残疾之身孤苦伶仃;第二世以双眼瞎了却残生;第三世遭雷击暴尸荒野。那孩子第一世转生穷困残疾,但痛改前非,只想为别人做好事。于是就让他一世还两世的业。让他崩瞎了双眼。可孩子不怨天尤人,只是默默的为别人做好事。神就把他第三世的业力也拿过来一世还,所以雷击毙命。
阎王爷问包拯,三世恶业一世还,你说是好还是不好?一世还了三世业,因为他专行善事,心里总是想到别人,毫不考虑自己,某些方面已达到"不修道已在道中"的境界,积德甚多,故而死后立即转生为当今太子,享受天子福份。
民间流传的小故事。作为一个修炼人来看,给我们的啟示很多。宇宙的理与我们人类的理是反的。人想的都是享受、舒适、如何过得好,为此斤斤计较,损人利己,勾心斗角,甚至犯下伤天害理的罪恶。而对于修炼人,吃苦、磨难、还业则是大好事。
只有捨弃才能得到。常人在迷中,看事物只能看到一个点,一条线,延伸下去也只能是一个面,看到的全是假相、表相。而不同境界的修炼者,则能多角度观看,达到至真的境界。
世间任何事只看结果,成败完全以大家公认的成果来谈,佛法之所以可贵,是从成功真实的“因”上来谈的,但它并非不讲求“果”,正因为讲果,所以为了正确的果,必须先找到正确的因,然后在正确的“因”上面下工夫,如果这个步骤做对了,好的结果一定出现。
在做的过程中,眼前有时会出现一些相对的好效果,但这个好效果对我们而言应该是一种鼓励,不要被它迷失。
然而世间就看不清这一点,所以我们称这个世间叫“颠倒”。
[太菲瑪 開運 前世今生楚茜茜]微博https://weibo.com/coca3337
如果文章對您有幫助,歡迎打賞佈道者!
评论已关闭!